颜洛殇 > 历史军事 > 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职记 > 226.防备 利益权衡。

226.防备 利益权衡。(1 / 2)

玄烨觉得木兰这么多上等田地, 只种这些贫瘠的作物未免太过可惜,便找来了当地的老农询问原因,这才得知因为当地气候过于寒冷, 进入白露后气温骤降, 很多作物都无法成熟,所以无人种植。

沈菡看玄烨盯着这片地不甘心的样子,想了想,提议要不要也在这儿圈块地,试种一下御稻:“虽然这里有点儿冷,但不是说御稻的成熟周期比一般的稻子短吗, 说不定就能赶在白露之前成熟呢?咱们也不图它一年两熟,哪怕只有一季,对本地百姓来说也是大功一件。反正只是一块试验田,就算失败了也不亏什么。”

万一成功了,北地的百姓便能多一项上等主食,受益无穷,那可就赚大了。

玄烨之前没想起御稻, 因为长城以北很少有种稻子的习惯,但他思量过后却觉得沈菡说的未必不能一试, 反正也不亏。

之后玄烨便就找人在附近找了个庄子,圈出地来开始了漫长的试种工作。

沈菡听说成功了有点儿惊讶:“真的在白露之前成熟了吗?”

她真的只是随口提议, 没想到会成功啊!

——朝臣们同样没想到!

亲耕礼当日,玄烨指着丰泽园稻田中的幼苗给众人介绍:“此稻名为御稻, 朕在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, 偶然在西苑的玉田稻中发现了一株早熟的嘉禾,谷粒饱满,稻穗高大, 远胜其他稻穗……”

太子和一众皇子都站在稻田边听着,胤禛之前从没听额娘说过这事儿,现在听到阿玛为了得到早熟的良种,竟然从一株稻穗开始培育,花了十年的时间悉心育成如今的御稻良种,心里的佩服之情简直难以言喻!

这样的耐心,这样的锲而不舍,只为了叫百姓多一些收成!

胤禛只觉阿玛的德行便如巍峨高山,他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。

玄烨说完育种的过程,又拿出了曹寅的这些年在南方试种和长城以北试种御稻的记录:“此稻早熟,朕在木兰试种多年,已经确定此稻在长城以北,可在白露之前收割,且御稻抗旱高产,推广开来必定能够增益百姓活口之资。而在南边气候温暖之地,此稻可达一年两熟!”

群臣有些攘动——一年两熟?!真的吗?

沈菡作为皇后也陪同玄烨来参加亲耕礼了,不过这是皇帝的主场,她一直默默无闻在装背景板。此时听完玄烨一番激情高昂的介绍,沈菡忍不住悄悄打量了一眼玄烨。

——虽然他说这事儿的时候面上表现的十分沉稳,仿佛这只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,但沈菡还是听出了一点儿得意和炫耀——我厉害吧?

沈菡:“……”

朝臣们的敏感度显然不必皇后娘娘差,纷纷开始赞叹皇上天纵英主,一心为民!我朝圣主德行感佩上苍,竟降下此等良种!这御稻真是太牛叉了!

巴拉巴拉巴拉……

沈菡在一旁端详这些人的表情——虽然他们嘴上一个劲儿的夸赞,都快把玄烨夸成三皇五帝了。但她总觉得看起来有些假,沈菡觉得这些人好像不是真心相信的……?

玄烨听沈菡说完干笑了一下:“呵呵……不奇怪,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。”

时人做事都讲究天时,讲究一个万事万物要顺应自然和天理。

能够一年两熟的水稻,在现在的大多数人看来,确实属于‘逆天而行’的产物——逆天而行是要遭天谴的!

想让人们接受御稻并没有那么容易。

玄烨无奈道:“朕知道,别看他们嘴上说的好听,其实心里还不定怎么想呢。我估摸着多数人应该是不信的,可能都以为这是朕在给自己制造‘功绩’吧……”

就算一部分人真的相信这水稻真能一年两熟的,估计也不会太当回事,或者心里正觉得此事实属‘大逆不道’。

沈菡不太能理解这些人的想法:“不至于吧,就是个水稻而已,而且这明明是好事呀?”

玄烨摇摇头:“人对未知总是恐惧的,大多数人还是更相信已知的、已经习惯的东西。哪怕新的东西有更大的益处,很多人为了避开风险也宁愿用旧的。”

这倒是,沈菡记得之前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,百姓并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,宁愿不要新事物带来的收益,也不愿冒风险——尽管这稻种已经经过数年的验证没有问题。

这也是人之常情,她以前在现代的时候,出去吃大餐都只吃固定那几家觉得好吃的店,轻易不会尝试新饭店,生怕白花了钱还不好吃——哪怕这家店的评分很好。

何况更换作物这种影响全家生计的大事。

沈菡皱眉道:“那这个事儿还能推广吗?如果连官员都不能从心里认可,百姓更不可能接受,这怎么往下执行?”

皇帝总不能自己一个县一个村的下去走吧,办事还是要靠基层。御稻推广最终需要基层的官员一家一家去说服百姓,让他们能相信朝廷,相信御稻,而不是强迫、强逼着百姓种植。

玄烨展开手中的舆图:“推广是肯定要推广的,不过御稻的种子虽然培育成功了,但也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。”

玄烨指着舆图给沈菡看:“育种是在京西和长城以北完成的,南方也实验了一部

最新小说: 我靠娶妻纳妾富甲一方 大乾驸马:开局被浸猪笼 南国风云 假天子:替身十年,满朝求我登基 开局惊动武帝:这首诗是你写的? 我,八皇子,不服来干! 龙刺(绝对零度) 水煮宋朝之文华风流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帝国雪绒花